
玉皇峁秋色
初冬時節(jié),是山野中色彩最豐富的時候,我們相約進山,陶醉在那五彩斑斕的炫目景色中。
玉皇峁在原平市的西南方,本名前高山,俗稱玉皇峁,屬于管涔山脈,山高林密植被好,是原平境內(nèi)山川風光極美的地方。
一
驅(qū)車從原平城內(nèi)出發(fā),沿著鄉(xiāng)村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進,路徑曲折。當走到樓板寨時,公路向西北方向直沖大山深處。從遠山生發(fā)出的多條溪流在峽谷匯集,在兩山之間汩汩流淌。四望群山之上,不同樹種呈現(xiàn)出了各自的顏色。黃得極致,紅得放肆,紫得夸張,粉得嫵媚,而綠也不再是原先的綠,柔和得讓人心疼。這哪里是山,分明是一個調(diào)色板。
當峽谷開始變得逼仄時,突然分開兩岔,進入又一道峽谷,當?shù)厝朔Q石濤溝,顧名思義,這里有石又有水。
果然,這條谷道里除了松、柏、楊、柳、榆等樹木外,不缺色澤多樣、紋理分明的大石頭。
我們在歡聲笑語中向峽谷深處行進,不知怎么就說到了全真教教主尹志平。

那是元太宗七年(1235年)春,尹志平路經(jīng)崞州(元代時崞縣升為州)時,游興大發(fā),竟不顧花甲高齡健步登上前高山。在巍巍的高山之巔,尹志平整衣拂塵,進入玉虛觀敬香拜謁。然后,憑高環(huán)顧四周,隨口吟詠一首:
地角天涯在目前,前高堪作畫圖傳。
有人來問予名字,無數(shù)松間一散仙。
坡道在不斷升高,玉皇峁進入我們的視野。在玉皇峁的腳下,我們看到了一處貌似村落的遺址,有磚石瓦礫散落,有殘存的石砌墻垣,有石頭筑堰的小塊梯田……玉皇峁村是一個自然村,但不知建于何時,亦不知廢于何時。玉皇峁村的故事,早已消逝在千百年的煙云中,我們無法還原往昔歲月里的真相。
玉皇峁古村遺址距離玉皇峁頂,直線距離目測可逾千米,但繼續(xù)向上須從北面迂回攀登。半個小時后,我們終于登頂玉皇峁。
前高山不僅僅因尹志平的到來而聞名,還因一代文豪元好問的造訪聲名大噪。
蒙古乃馬真皇后三年、宋淳祐四年(1244年),元好問慕名親赴崞州訪王樸。王樸,字純甫,遼東廣寧人。貞祐初(1213年),任金行省員外郎,因督餉到達崞州,竟辭去官職,在遠離名利場、生死線的崞州城隱居了下來。之后,王樸在崞州城的西北隅創(chuàng)建了神清觀。在這里,他結(jié)識了許多與自己一樣志同道合的名士,其中就包括元好問。
在崞州城內(nèi)的神清觀,元好問與王樸相見。元好問開言便說:“先生方晏坐,不肖之來,將無妨靜業(yè)乎?”王樸回答:“習(xí)靜固道人事,然亦有不應(yīng)靜時。”隨后便在神清觀的西齋聚話。
元好問知王樸曾于崞州境內(nèi)的前高山靜修,并在山巔建起一座道觀,便問:“前高景趣比雁門、鳳凰山何如?”王樸沒有直接回答,卻說:“前高去此五十里而近,君能一游,到則當自知之?!北娙碎_懷一笑。
一場歡宴結(jié)束后,元好問、王樸、李之和三人先游覽鳳凰山。兩天后,一同返回崞州城,由王樸作向?qū)?,游覽了崞邑西南方向的前高山。元好問為此寫下了《前高山雜詩》七首:
一
夢寐煙霞卜四鄰,眼明今日出紅塵。
山中景趣君休問,谷口泉聲已可人。
二
山經(jīng)地志總難憑,鄉(xiāng)社流傳太俗生。
前后兩高從我改,合教松海作新名。
三
蚊聚蛙喧杳不聞,已甘麋鹿與同群。
胸中所得知多少,半是青松半白云。
四
天池一雨洗氛埃,全晉堂堂四望開。
不上朝元峰北頂,真成不到此山來。
五
世上初無物外緣,人間卻有洞中天。
如何長伴王居士,買盡青山不用錢。
六
白驢前日鳳山回,為愛朝元復(fù)此來。
卻憶廣陵劉老子,醉吟應(yīng)在釣魚臺。
七
白首同歸未省曾,青山獨往竟誰能。
莫嫌麋鹿無情識,比似人間少愛憎。
我們?nèi)缃窨吹降那案呱剑c780年前元好問眼中的前高山,究竟有多少不同?這個問題,相信無人可以解答。歲月不居,滄海桑田,一切的過往只給我們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。
二
曾經(jīng)的玉虛觀,最遲在清代就已改為玉皇廟了,而現(xiàn)在只剩正面的石砌窯洞保存完整,一尊玉皇大帝塑像端坐其中。原先相對而筑的六孔窯洞,均已坍塌多年,不堪使用。此處地理坐標為,東經(jīng)112°30′53″,北緯38°48′52″,海拔1812.71米。你能想象得到嗎?就在這么高的山巔,竟然存有近20通古代石碑,大部分依舊挺立在原地,只有少數(shù)幾通平躺在廟院里。

玉皇峁古村遺址
人們在閱讀碑文的時候,無不為先人們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動。
一通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的《重修玉皇廟碑記》寫道:
“前高山者,吾鄉(xiāng)西南巨觀也,峰巒疊翠,高出云霄,巖前有玉皇廟,廟旁松杄樹三株,亭亭如蓋,以為神所憑依。廟旁有泉,澄然以清,鄉(xiāng)人每歲取水于茲而祀之,凡以祈豐年、禳亢旱也。至創(chuàng)建之年,則碑記無存,而父老亦無能道者?!?/p>
玉皇峁上除了廟院側(cè)畔的一處碑廊外,在玉皇廟后西北方向不遠處,還有一處碑廊。如果想看到這里的碑銘,就需要從灌木叢中找下腳的地方,小心翼翼地往前挪,大約50米方可接近。五通石碑,再加兩個絞龍碑額三面豎立。正前方三通,兩邊各立一通,碑額分別立于兩邊。在眾多捐資人中,有平民百姓,也有朝廷命官。如清代廉吏、陜西延榆綏兵備道、陽武村人武訪疇,賜進士出身、官至陜西商州知州、辛章村人趙光搢,潞安府襄垣縣儒學(xué)正堂趙麟角。撰文者有欽賜進士翰林院檢討皇甫榮。
讀碑讓人興致勃勃,可以了解的不僅僅是名山、古廟的歷史,就連先人們做事的認真態(tài)度也可見端倪。
請看同治四年(1865年)《玉皇廟重修兼新創(chuàng)碑記》:
“夫天下之神廟必得美地而后威靈顯赫。崞之西南有前高山……但見沱水纏繞,眾山擁護,青龍蟠旋,白虎蹲踞,巍巍乎真上帝之勝境也。奈風雨剝蝕,廟貌頹圮,登斯境而觀者,未有不興嘆焉。同治元年,有陽武狄應(yīng)隆之次子平元,始起補葺之意,故議于上大牛溝六村糾首王河圖、韓利等,河圖等轉(zhuǎn)議于上陽武糾首王全貴、李永泰等,俱各同聲相應(yīng),所以募化四方,共得捐錢九百二十三千一百文。于是壬戌興工,甲子告竣,將正殿、兩廊、中山門、影壁、兩旁墻、鐘房、山神廟、神泉廟俱各增新。又前院新建轎房二間、前山門一座、廟外碑房五間、住持所居窯房四間,共費資財九百三十千文,煥然一新,頓覺改觀?!?/p>
由碑文可知,玉皇廟雖然地形不闊,但那時的建筑規(guī)制十分完整。
我們佇立山麓,凝視腳下排布開的大山,和遠處閃爍著光亮的河流、水庫,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震撼和感動。
再次想起了全真教掌門尹志平興致勃勃寫下的首詠前高山詩。
新得前高一簇山,清虛洞府,亙古仙壇。
皇天憐我苦奔馳,佚我年高,教我開顏。
暗謝高穹賜我閑,松間石上,斷了追攀。
欣然自得樂無窮,行也堪觀,坐也堪觀。
為愛前高自覺過,天生阻隔,不放沖和。
前頭何處道緣探,無福清閑,有分奔波。
老也功虧一任魔,長春教語,慎勿蹉跎。
自來達道學(xué)仙人,功也無多,行也無多。
山道上,一條新的公路正從玉皇峁上穿越而過,相信玉皇峁的未來會更美好。(楊晉生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