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7精品成人公开免费视频_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日本_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_亚洲开心激情在线

分享到:
 
 
當前位置: 首頁>>新聞頻道>>聚焦忻州>>正文
敬讀忻州:這里的故事講給你聽
2021年06月28日 11時48分   忻州在線

作者:郭奔勝

正值建黨百年,電視和網(wǎng)絡上熱播的《覺醒年代》《理想照耀中國》等紅色大劇中,那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身影雖未謀面,一幕幕動人心魄的場景雖未親歷,但隔著屏幕,仍能感受到澎湃的熱血和信仰的力量。

審視此時我所在的忻州,在那個動蕩年代,這里也不乏覺醒的先驅(qū);理想照耀中國,也照耀著忻州這片紅色的土地。

1
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

對于忻州而言

星星之火在哪里

又是怎么燎原的?

我心中的日歷不停地回翻

早在建黨前一年,1920年深秋時分,靜樂青年高君宇作為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學生,就在北平加入了共產(chǎn)主義小組,成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,也是山西第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。這意味著,從那時起,這位“五四健將”就已經(jīng)把山西和忻州寫進了黨的歷史。

李大釗與高君宇。源自網(wǎng)絡

1926年6月初,“五卅慘案”剛剛過去一周年,肅殺的街道上行人稀少,崞縣中學學生會主席劉葆粹,就在太原毅然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成為忻州第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。同月上旬,忻州第一個黨支部——中共崞縣中學支部也籌建成立。次年元月,忻州第一個縣委——中共定襄臨時縣委成立。

有人說,閃電是偉大的覺醒者,因為它喚醒了沉睡的大地。高君宇先生就是這樣一位“閃電”般的代表人物。他在日記中用詩句袒露心聲:“我是寶劍,我是火花,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,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。”

顯然,他不是一個躲在書齋里“躺平”的人。他這把寶劍帶頭砍斷束縛新思想的舊辮子,帶頭沖向前方火燒趙家樓。他這簇火花拼盡羸弱之軀,數(shù)千里播撒革命火種,兩次深入虎穴又機智脫險。他接受重托,擔任孫中山先生政治秘書,南下廣州協(xié)助平叛,北上起草《北上宣言》,不向病魔屈服。他像閃電一樣穿梭于演講、聚會、斗爭、辦刊之間。最后,真的如彗星般急速地燃盡了自己。

《北京大學日刊》曾評價他:“久而益厲,猛勇有加,其弘毅果敢,足為青年模范。”這個青年模范,從忻州這樣一個逼仄僻壤走出來,卻真真切切展現(xiàn)了一個青春中國該有的遼闊與深刻。

我對先生景仰已久,在北京工作時,就知道陶然亭公園有他的塑像和墓碑,那里曾是他和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先驅(qū)者們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之所,因輾轉(zhuǎn)忙碌,自己竟未去憑吊過。來忻州工作的機緣,讓我有了近距離拜謁他的機會。去靜樂下鄉(xiāng),我專程趕到文廟東面的明倫堂院,也就是岑山書院,先生曾經(jīng)讀書的地方。

靜樂縣文廟明倫堂。忻州日報資料圖

遠遠地我就望見了他的雕像。他站立在一塊土坡一樣的大理石臺基上,仿佛正注視著我,我不由得加快腳步向他走去??熳叩礁?,才看見他單手叉腰,邁開步子,正向前奔去,他的目光穿透鏡片投向我,溫暖而堅定。我深知,先生有著更高遠更廣闊的凝望。

岑山書院。王文君 攝

我來到的地方,正是先生出發(fā)的地方。這讓我瞬間感覺,歷史原來離得這么近,從先生那時起到現(xiàn)在走過的百年光陰,就在我與先生咫尺交臂間、彈指一揮間,仿佛仍能聽到他炙熱的心跳,仿佛我與他處在同一時代。

忻州的覺醒者當然還有很多,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:參加南昌起義并追隨朱德和陳毅到井岡山的趙爾陸上將,中央蘇區(qū)政府總務廳廳長、被譽為“紅都管家”的趙寶成,為山西國共合作抗戰(zhàn)作出巨大貢獻的薄一波,共和國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徐向前,由崞縣九名就讀北平大學的窮學生組成的“九窮”小組,在外求學或回鄉(xiāng)探親早期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徐則歐、史雨三、師祥甫、郭潤芝、樊瑞堂、張亨晉、郭卯元、李希龍、張孝友、范若愚、高欽……

抗戰(zhàn)初期的徐向前。源自網(wǎng)絡

如果統(tǒng)計一下,從忻州走出去的革命者、領導者、將軍和士兵到底有多少,從忻州南下、西進、北上的干部到底有多少,我想那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(shù)字。信仰的種子一經(jīng)播撒,就如星星之火,呈燎原之勢,即便地處千溝萬壑,即便閉塞至極,但革命火種還是燃燒了起來,這里的大山深溝也不能阻擋先進分子的革命熱情。


那些年代,革命烽火燃遍了神州每個角落。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,無論是安徽、吉林、江蘇、福建,還是北京,沒有哪一個地方?jīng)]有可歌可泣的故事。我不由得感慨,在中國大地上,近百年來,往往就是一段又一段的紅色歷史,走到哪里,都在牽引著你。一個人不是在歷史故事的這一段,就是在歷史故事的那一段,如果你細心去留意的話,你始終是走在紅色歷史的某個篇章里。

2

總有一種信仰的力量

勢不可擋

總有一種執(zhí)著的精神

讓我們感動并崇敬

在江蘇工作時,我曾劃進蘇南的蘆葦蕩,如同劃進一出久唱不衰的京劇里,抗日的烽火映紅了浩渺煙波;我也曾叩開蘇北平原的農(nóng)莊,仿佛叩開一段煙雨深處的血火記憶,聆聽一曲魚水情深的英雄贊歌。更為深沉的定格,則來自我到訪過的南京中山陵,那自下而上“警鐘”形狀的設計,給這座莊嚴肅靜的陵墓陡然增添了幾多憂思。

中山陵。源自網(wǎng)絡

1935年歲末,最尖厲的一聲警鐘,由一個忻州人敲響!他報國無門,帶著滿腔悲憤,在中山陵前以剖腹自戕、灑血明志的決絕方式驚醒國人。不用我說,人們都會說出他的名字:續(xù)范亭。他被譽為中國抗戰(zhàn)“最有血性的愛國將軍”。作為辛亥革命元老、作為孫中山先生曾經(jīng)的衛(wèi)士長,將軍泣血手書五首《絕命詩》,開篇一首就寫盡英雄浩氣:“赤膊條條任去留,丈夫于世何所求?竊恐民氣摧殘盡,愿把身軀易自由?!?/span>

續(xù)范亭。源自網(wǎng)絡

最令我動容的是,將軍隨陜甘寧邊區(qū)黨政軍機關撤離途中,病情加劇,最后的遺書竟是申請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!我不由得頓住了。與高君宇先生一開始就堅定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不同,續(xù)范亭將軍是從一個裝備精良、錦衣玉食的黨派切換到另一個背靠窯洞、小米加步槍的黨派,這樣的抉擇,對于一位病榻垂危的將軍,到底意味著什么?

一定是意味著那超越生死之上的真正的信仰!

驚悉續(xù)范亭將軍病故的噩耗,一位與他同年生的共產(chǎn)黨人十分悲痛,親書挽聯(lián):“為民族解放,為階級翻身,事業(yè)垂成,公胡遽死?有云水襟懷,有松柏氣節(jié),典型頓失,人盡含悲!”內(nèi)容引起強烈共鳴。人們很快知道,手書挽聯(lián)者是一代偉人毛澤東。光陰荏苒,筆墨不老,毛主席寫給續(xù)范亭將軍的那14封書信,還在見證著彼此水乳交融的誠摯革命情誼。

當我從忻州驅(qū)車來到將軍的故鄉(xiāng)原平,走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亭中學,走進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匾額的紀念堂,仰望他高聳的半身漢白玉雕像,聆聽講解員介紹他的生平,仿佛走進他苦心孤詣、救國圖強的一生。

展廳里一張將軍與女兒續(xù)磊的照片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那是將軍剖腹后,在南京中央醫(yī)院治傷時留下的影像。照片里,續(xù)磊坐在病床邊,和父親一同望向前方,他們的眼神里,沒有一絲恐懼和悲傷,有的只是堅毅和果敢。

續(xù)范亭與女兒續(xù)磊。源自網(wǎng)絡

從這一段紅色展陳中,我了解到,將軍的女兒是記者,嫁給了同樣是記者的穆青。穆青是我們熟知的新華社老社長,也是我國新聞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。作為晚輩,作為曾經(jīng)的新華社記者、現(xiàn)在的忻州新市民,看到歷史脈絡冥冥之中的延展,我不禁心潮澎湃,浮想聯(lián)翩,十分感慨歷史的機緣巧合,也感謝這樣一種人生際遇。

3

這個村莊就像一把火炬

點燃了全民抗戰(zhàn)的烽火

眾多的老一輩革命家

在此留下戰(zhàn)斗的足跡

南茹村,忻州五臺縣一個小村莊,曾經(jīng)享有“茹湖落雁”的美譽。在那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有一群人,他們來到這里,可不是為了觀賞落雁,體味風雅,而是要鼓蕩起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抗爭的血性。

1937年9月23日,也就是日寇發(fā)動“七七事變”后的兩個多月,以朱德為總指揮、彭德懷為副總指揮的八路軍總部進駐南茹村,南茹村也成為我軍抗日司令部第一個駐扎地。

那些日子,南茹村沸騰了!朱德、彭德懷、任弼時、鄧小平、劉伯承、賀龍、聶榮臻、左權等八路軍高級將領接踵而至,電話、電報、命令此伏彼起,運籌決勝幾百里之外。

我到訪過八路軍總部舊址,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小院,四周高山環(huán)抱,全民抗戰(zhàn)烽火在此點燃。走進院子,曾經(jīng)的硝煙已經(jīng)遠去,一切歸于平靜。

五臺縣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。宮愛文 攝

難以想像,八路軍115師首戰(zhàn)平型關的戰(zhàn)斗號令就發(fā)布于此。我們都知道,那次戰(zhàn)役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,就是打破了日軍不可戰(zhàn)勝的神話,名揚天下。

平型關。陳寶 攝

難以想像,為配合國共忻口會戰(zhàn),120師雁門關伏擊戰(zhàn)運籌于此,129師夜襲代縣陽明堡機場亦謀劃于此。而百公里外的忻口村,經(jīng)受了一場華北戰(zhàn)場規(guī)模最大、持續(xù)時間最長、中日交戰(zhàn)最為慘烈的戰(zhàn)役,數(shù)萬將士喋血疆場,愛國將領郝夢齡、劉家麒、鄭廷珍同日捐軀赴難忻口戰(zhàn)役也與淞滬會戰(zhàn)、徐州會戰(zhàn)、武漢會戰(zhàn)并稱為抗戰(zhàn)初期“四大戰(zhàn)役”。

忻口戰(zhàn)役紀念墻。陳寶 攝

猶記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盛大的閱兵儀式上,10支受檢閱的英雄部隊忻州就占了3支!當平型關大戰(zhàn)突擊連、雁門關伏擊戰(zhàn)英雄連、夜襲陽明堡戰(zhàn)斗模范連徒步方隊踏著整齊的步伐走來,仿佛他們就是從忻州紅色記憶的深處走來,走得鏗鏘有力,走得氣勢如虹。

也難以想像,那些深思熟慮的決策就是在這簡陋的一隅形成。黨發(fā)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(zhàn)的第一張藍圖繪就于此,黨創(chuàng)建首批敵后抗日根據(jù)地的規(guī)劃誕生于此,恢復我軍黨代表和政治機關原有制度的意見出臺于此,體現(xiàn)我軍對日本戰(zhàn)俘政策的首份文件也制定于此。我看過那份文獻,一千來字的《八路軍告日本士兵書》,內(nèi)容不多,但字字千鈞!對于多數(shù)人,單看標題,就能感到一種直截了當?shù)耐z力。

那段歷史給予南茹村的時間并不寬裕,滿打滿算,八路軍總部駐扎于此的時間也就一個多月,當年的10月28日就進行了戰(zhàn)略南移,轉(zhuǎn)戰(zhàn)太行山腹地。而所有這些奇跡,都是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這讓我意識到,時間的分量對于每個人、每個地方真的并不相同。

可以說,南茹村為中國抗戰(zhàn)打了一針又一針的“強心劑”,使得抗戰(zhàn)的旋律不再像開頭幾個月那般低沉、那般壓抑,開始變得明快起來,里面已經(jīng)有了大刀進行曲的激越、黃河大合唱的怒吼。

這么多的“第一”,南茹村不成為“第一村”都說不過去。果然,她像那些被黨史專家譽為“抗戰(zhàn)第一村”的村落一樣,被譽為“八路軍出師華北前線進行抗日戰(zhàn)爭的第一村”。

像南茹村這樣,看似普通卻極富傳奇色彩的村落,在忻州大地還有很多。五臺縣的金崗庫村有晉察冀軍區(qū)司令部舊址;神池縣的橫山村,八路軍團長高永祥以身殉國后改名永祥山村;舉世矚目的百團大戰(zhàn)首戰(zhàn)地就在靜樂縣的康家會,那里打響了這場規(guī)模空前的戰(zhàn)役的“第一槍”……

五臺縣金崗庫村晉察冀軍區(qū)司令部舊址。源自網(wǎng)絡

靜樂縣康家會百團大戰(zhàn)首戰(zhàn)紀念館。呂宣中 攝

正是這些樸素的鄉(xiāng)村和厚重的土地,把我們帶回一個個紅色的歷史瞬間。在那些現(xiàn)場,如今只有必不可少的提示,沒有過分的裝飾。唯其如此,我們來到的才是真實的舊地。那些廣大無言的存在,正是對一段崢嶸歲月最深刻的銘記。如今的陽明堡飛機場早已沒有飛機,只有一大片玉米在生長,也唯其生長,才是對長眠者最好的致敬。

于是,有意無意,我對忻州大地上的那些斑駁村落、羊腸小道多了幾分關注。下鄉(xiāng)途中,走訪路上,從眼前掠過的一個小土包、一條溪澗、一截老樹、墻根下曬太陽的老人,都有可能是一段紅色歷史的親歷者、見證者、講述者。

4

理想與奮斗

戰(zhàn)爭與犧牲

那是曾經(jīng)的熱血旋律

致敬那些戰(zhàn)火中做出巨大努力與犧牲的英雄們

定襄縣西河頭村,一個因地道戰(zhàn)而聞名的村落。剛走近她時,我想起一個成語:無險可守。深入進去后,又想到一個成語:堅不可摧。

溝通兩個成語之間的秘密通道,就是那些迷魂陣似的地道。

當時那些在地道里戰(zhàn)斗的人,已經(jīng)走進了歷史。他們并不知曉,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守護的這片土地,已經(jīng)北京焦莊戶、河北冉莊齊名,成為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(zhàn)遺址之一。

定襄縣西河頭地道。張晉蘭 攝

那些身影,最終幻化成近1200多位烈士的名字,鐫刻在定襄革命烈士紀念碑的背面。我默讀著那些烈士的名字,思緒飄得很遠很遠。

這樣的碑或墻,忻州每個縣都有,在那些松柏蒼翠、肅穆莊嚴之地,長眠著在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、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以及新中國建設中犧牲的忻州數(shù)萬烈士。

如果把忻州每個縣的烈士名單集中放到一面墻上,如果把山西每個市的烈士名單集中放到一面墻上,如果把全國每個省的烈士名單也集中放到一面墻上,會是怎么樣的一種場景?

我想,那么大的一個體量,每個人都會在視覺上、情感上感受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是啊,那太沉重了,沉重得令人窒息,使人無法直視!那些名字里,肯定有你所認識的人的名字,或許就有我們自己的名字,盡管只是重名。他們從歷史中走來,會帶給我們多么巨大的心靈震撼!

忻府區(qū)烈士紀念墻。張存良 攝

當人們熱衷于探究忻州第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是誰,第一個黨支部在哪里,第一個縣委書記是誰時,可曾想過,在那血雨腥風的年代,早醒往往意味著早逝,第一個往往意味著殺頭,參加共產(chǎn)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犧牲!

在一次黨史學習教育的會議上我曾發(fā)問,如果現(xiàn)在把鍘刀抬進會場,讓大家過這一關,說出秘密就過,不說就鍘,有多少人能夠眼睛不眨向死而去。這句直抵靈魂之問,既問給大家,也問給我自己。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劉胡蘭烈士那樣,一個15歲的花季少女,如此忠誠于信仰,如此英勇赴義,如此剛烈不屈,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。她那“生的偉大、死的光榮”的光輝形象永遠刻在了我們心中。

毛主席為劉胡蘭題詞。源自網(wǎng)絡

這樣的動人故事,在忻州大地并不鮮見。英勇就義時比劉胡蘭大一歲的忻州兒童團團長岳云貴,也和劉胡蘭一樣面臨著威逼利誘,面臨著生死審訊,但他怒視敵人,臨危不懼。死后渾身上下有80多處刀傷,腸子流出體外,慘不忍睹,但英雄氣概長久地回蕩在天地之間。

忻府區(qū)烈士陵園的岳云貴塑像。張存良 攝

不怕犧牲,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。在福建工作期間,我了解到最為慘烈的犧牲就發(fā)生在長征初期的湘江戰(zhàn)役。那是關于閩西兒女的故事,為了掩護大部隊脫險,這支部隊誓死守衛(wèi)湘江,以最為壯烈的方式詮釋了忠誠的內(nèi)涵。這段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,于是便與同事們采寫了一篇告慰先烈的文章《閩西:紅軍長征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》,采訪的情形至今歷歷在目,英雄的事跡一直令我感動。在福建長汀,當我站在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從容就義地時,默默地想,如果當時自己站在這里,會那么從容嗎?這個叩問長時間盤旋在心頭。來到忻州,每到一縣調(diào)研,當我了解到那些犧牲的烈士,這樣的叩問就會再次響起。

5

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

生死相許是最動人的音符

崇高信仰則是這音符的最強音

當我的目光觸及歷史長廊里的革命愛情,“我失驕楊君失柳”的蝶戀花灼然盛開,閩西深山老林的竹戒指依然閃耀如初,刑場上的婚禮舉行得那么蕩氣回腸,雨花臺下的白丁香傾聽著深情的二胡《隨想曲》隨風搖曳……

毛澤東手書《蝶戀花 · 答李淑一》。源自網(wǎng)絡

我同樣被這個長廊里忻州人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。

秋高氣爽,我曾專門約友人去看北京香山紅葉,那時并不知曉,這小小的紅葉還承載過一對山西革命伉儷圣潔的愛情,這便是盡人皆知的高君宇與石評梅之戀。

我分明看到了紅葉有三重面孔。第一重是絢爛的、熱切的,呼應著高君宇那句深情的詩“滿山秋色關不住,一片紅葉寄相思”;第二重是內(nèi)斂的、哀傷的,一滴露珠還是淚水打濕了石評梅寫下的新詩“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”;第三重是褪色的、悲痛的,當寄情的紅葉成為遺物,石評梅心如刀割,每周祭吊,抒寫《墓畔哀歌》,失聲喊出:“紅葉縱然能去了又來,但是他呢,是永遠不能再來了!”

北京香山紅葉。源自網(wǎng)絡

1928年9月30日,石評梅女士在北平驟然病逝,年僅27歲的生命讓她成為中國近現(xiàn)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,她曾和呂碧城、蕭紅、張愛玲一并被譽為“民國四大才女”。

無從知曉,她去世的消息傳開后,她的老師魯迅先生等大家會有怎樣的惋惜,她的同學林徽因、丁玲、冰心會寄托怎樣的哀思,畢竟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“狂笑、高歌、長嘯、低泣”的快意生涯,也藉此開啟了各自嶄新的人生。

也無從知曉,她的已先她而逝的戀人高君宇若地下有知,會是怎樣的悲痛欲絕!相較于革命家、政治家這一身份,高君宇清瘦的面容、火熱的情感,使他更像是一個詩人,事實上他和“新月派”詩人徐志摩是同一年出生的。

但可以知曉的是,因高君宇這位“紅娘”結(jié)合的革命伴侶周恩來與鄧穎超,新中國成立后,曾幾次前往陶然亭湖畔的“高石之墓”憑吊。

我在網(wǎng)上見過高石二人的漢白玉雕像,兩個相愛的人在綠樹映襯下終于敞開心扉,走到了一起。高君宇的眼神專注,仿佛正在抒發(fā)胸臆:“我就是被捕去坐牢也是不怕的,假如我害怕,我就不做這項事業(yè)了!”“假如我要為自己打算,我可以去做祿蠹,你不是也不希望我這樣做嗎?”石評梅略微側(cè)過身,眼神透露愛意,用那灼熱卻又苦冷的文風倔強地說:“我撐著這弱小的軀體,投入在這腥風血雨中搏戰(zhàn)著走向前去的戰(zhàn)士,直到我倒斃在旅途上為止。”

陶然亭高君宇、石評梅雕像。源自網(wǎng)絡

當我讀到石評梅墓碑上刻著的“春風青?!彼膫€大字時,頓覺有風拂過,不禁釋然:倆人早已引為知己,雖生未成婚,但死而并葬,可謂死生契闊,又何必拘泥于世間流俗呢!

在那生死兩茫茫的年代,很多革命戀人離別多年情不移,等來了終成眷屬,但也有人等不到那一天,等來的只有對愛情的釋懷與各自成全。

當人們津津樂道于馬海德、周蘇菲寶塔山下的浪漫異國之戀,對于忻州五臺縣東冶鎮(zhèn)的陳劍戈來說,向她奔騰而來的洪水,是來自異國他鄉(xiāng)的愛情洪水。

忻州人陳劍戈與越南人洪水結(jié)婚了!這在今天人們的眼里可能稀松平常,但那可是紅軍長征后的頭一宗跨國軍婚,史稱“八路軍中第一婚”,不能不引起轟動。

陳劍戈,原名陳玉英,太原女子師范學校畢業(yè)生,是當時五臺縣東冶區(qū)動委會婦女主任。洪水,原名武元博,中國和越南雙料“少將”,也是當時中國唯一一位外籍將軍。

倆人的結(jié)合在當時被傳為佳話,讓人體會到那種刻在骨子里的愛情。而革命者的愛情看似分外浪漫,在那個年代卻又飽含著幾多凄苦。今天的我們可以感受那時愛情的甜蜜,但對于革命的那份殘酷,尤其當愛情面對革命需要作出艱難決絕的選擇時,那種勇氣恐怕是今天的我們難以體會到的。

每每想到革命者對愛情的純粹,對自我的犧牲,對信仰的堅守,我總會肅然起敬。那個時代的覺醒者,為我們演繹了堅貞的愛情故事和不朽的革命精神。

電影《刑場上的婚禮》劇照。源自網(wǎng)絡

6

從家書的字里行間

我們可以讀懂

革命者的壯闊情懷

和穿過歷史照亮未來的不滅精神

見字如面、展信如晤,是人們對家書的美好記憶,在“家書抵萬金”的戰(zhàn)火年代,左權寫給母親的“決心書”、趙一曼寫給幼子的“示兒書”、張朝燮寫給妻子的“兩地書”、傅烈寫給父親的“絕命書”、王爾琢寫給父母的“托孤書”,成為革命者披肝瀝膽的滾燙證物。據(jù)了解,忻州也不乏這樣為家國而書、為民族而書、為信仰而書的書信,那一頁頁泛黃的紙張,開啟了一段段塵封的記憶。

左權家書。源自網(wǎng)絡

一封是革命烈士梁雷寫給姚雪垠的家書。梁雷在偏關縣掩護戰(zhàn)友轉(zhuǎn)移,不幸壯烈犧牲后,寫給河南同鄉(xiāng)、著名作家姚雪垠的書信陸續(xù)被發(fā)現(xiàn),那種決死不羈的灑脫震驚了我。他在信中說:“我們是絕不懼怯、退縮、退讓、逃避的!我們是要拼著頭顱殺向敵人的側(cè)方、后方去的,死的機會多著呢?!边@位把死亡當成機會的共產(chǎn)黨員,置雁北游擊隊司令員、偏關縣委組織部部長、偏關縣縣長等光環(huán)于不顧,認為“我即若死了對民族革命是決無損失的,因為你們一定會因我之死而做了更多的工作,因我之死而號召更多的同志。”讀罷,一股凜然正氣涌上心頭,難以忘懷!

一封是徐向前元帥寫給妻子的家書。臨汾戰(zhàn)役中,徐向前考慮到強攻會給部隊造成很大傷亡,就沒有同意前線指揮員的請求,而是改用坑道爆破攻城,取得了勝利。但即便如此,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仍充滿內(nèi)疚:“臨汾于十七日最后為我兵團攻下,頑敵為我全殲,總計自三月七日開始作戰(zhàn)以來已整整七十天矣,不管傷亡消耗如何大,但總算最后取得了全勝,而我精神上之重負第一大包袱算已解除……但因時間拖延甚久,傷亡和消耗甚大,心中深以為憾,有時自己竟覺得慚愧萬分!”

徐向前故居。忻州日報資料圖

這種愛兵如子的情懷,對于徐帥而言不是偶然的。在南方傳頌著“半條棉被”的美談,說的是長征中女紅軍戰(zhàn)士董秀云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給村民,而在北方則流傳著“一條棉褲”的故事,故事的主角就是徐帥??箲?zhàn)時期,他奉命回家探親,姑姑看他穿得單薄,就想給他做一條棉褲,他推辭道:“我的同志有一萬人,要做就得一起做,光我一個人穿暖了怎么行呢!況且多少老百姓還穿不上棉褲呢!”一南一北,從棉被到棉褲,溫暖著整個中國,也溫暖著人心。

徐帥故居位于五臺東冶鎮(zhèn)永安村,看上去簡樸而莊重。和故居相比,不遠處的紀念館的視覺就更加開闊,層次也更豐富,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承載一位元帥的豐功偉績。我站在那里,看見他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高矗立,仿佛仍在指揮千軍萬馬。猛然想起他生前最喜歡于謙的那首《石灰吟》,“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?!倍嗝聪袼饷骼诼?、胸懷坦蕩的一生的寫照?。?/span>

徐向前元帥紀念館。王文君 攝

還有一封是一個外國人寫給中國友人的。一個人在生命最后時刻,會想些什么?可能答案不盡相同,對于白求恩大夫,他唯一的希望仍是“多做貢獻”。在河北唐縣,去世前的那個清晨,他用顫抖的手給他的好友、司令員聶榮臻寫了一封信,信中寫道:“今天我感覺身體非常不好,也許我要和你們永別了!請你給加拿大共產(chǎn)黨總書記蒂姆·布克寫一封信……告訴他們,我在這里十分快樂,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多做貢獻?!?/span>

當他寫下“最近兩年,是我平生最愉快、最有意義的日子”時,我想,他一定想起了曾在忻州五臺山工作過的100多個日日夜夜,也一定想起了來五臺山之前與他深情話別的毛主席,誰料一別竟成永訣。只有那篇著名的《紀念白求恩》見證著彼此深厚的情誼。

五臺縣白求恩紀念館。宮愛文 攝

可以說,白求恩是幾代中國人集體的記憶,透過歷史的帷幕,仿佛仍能聽到他匆匆的步履,不遠萬里,奔赴延安,奔赴五臺山。他是帶著崇高的使命來的,他的到來,讓中國有了兩個盧溝橋:一個是給人傷痛和警醒的盧溝橋,另一個是給人醫(yī)治和希望的盧溝橋。后一個“盧溝橋”是他的一個發(fā)明。做法是,仿照農(nóng)民運送東西用的那副馱子,把手術臺、換藥臺、器械筒、藥瓶車、洗手盆等設備裝進一副箱子里,放在驢背上馱運,這種馱子外型像一座橋,于是就把藥箱子叫成了“盧溝橋”。就是用這種“盧溝橋”,他救治了許多八路軍傷病員和窮苦民眾。這種“盧溝橋”一直沿用到解放戰(zhàn)爭。如今,原件就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。

白求恩大夫當年親手創(chuàng)建的模范病室,位于五臺縣耿鎮(zhèn)松巖口村。我去的時候,恰好遇見村頭一位老人,他回憶說,小時候就是在這里看見白求恩大夫在忙碌。那忙碌的一幕,穿越時空,在我腦海里立馬閃現(xiàn)出一個彎下腰做手術的身影,仿佛還能聽到他觸動手術器械時發(fā)出的輕輕碰撞聲。

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。宮愛文 攝

現(xiàn)在,這里已擴展為由他的故居、模范病室和紀念館組成的紅色景點,顯然比他當年做手術的空間要大許多,在這片開闊的空地上,仿佛還能聽見他經(jīng)常對護士說的那句:把“盧溝橋”打開。如今,他的名字和井岡山、延安、西柏坡、沂蒙山以及山西的太行、呂梁這些光榮的地名一樣,化為了一種精神。

7

這份珍貴的報紙

忠實記錄了

那些曾經(jīng)發(fā)生在歲月深處的新聞

記錄了

晉西北人民浴血奮戰(zhàn)和生產(chǎn)生活景象

“九·一八”事變發(fā)生后的九周年,一個離忻州很近的地方,山西興縣高家村,夜幕降臨,一排窯洞里正亮起一盞盞昏暗的麻油燈,一群人或埋首批閱,或奮筆疾書,或沉思踱步,透過白紙裱糊的窗欞,有幾間屋子里還不時彌漫出油墨的清香。

這里就是名聞遐邇的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所在地,作為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,這份報紙被譽為“晉西北抗日根據(jù)地的一面旗幟”,被毛主席稱贊“內(nèi)容豐富,尖銳潑辣,有朝氣,為群眾講了話”。

晉綏邊區(qū)革命紀念館里的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舊址景觀。馮曉磊 攝

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通過網(wǎng)絡看到了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影印版,隨手一翻,便看到版面上注明“新華社電”的稿件不在少數(shù),那是抄收延安發(fā)來的新聞電訊時留下的標記。這一抄收,等于每天把延安的氣息和精神也抄收了過來。

部隊前線炮火連天,報人后方筆墨助威。當了20年的新華人,看到這一幕,我自然感到親切,更有從心底里升騰起來的敬意。這種敬意,既是作為同行對前輩戰(zhàn)地記者不懼生死、記錄歷史的敬意,也是作為后人對生發(fā)那些報道的土地的敬意。

通過對這份報紙的深入閱讀,我從中獲得的關于那個時期忻州的信息越多,也就越發(fā)感動。

因為報社離忻州近,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上大量記載了忻州各縣抗戰(zhàn)的消息??箲?zhàn)勝利后改名《晉綏日報》,忻州仍然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版面上。

戰(zhàn)爭是殘酷的,這種殘酷首先體現(xiàn)在對一切存在之物的摧毀。1940年10月9日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第一版,就刊發(fā)過一篇觸目驚心的報道,標題是《崞縣敵寇大肆燒殺劉家莊慘遭屠殺者達二百余人》

據(jù)忻縣來人談:靠近忻縣邊境之崞縣五區(qū)劉家莊,我某部前曾在該逮捕偽“皇協(xié)軍”五名,敵寇以此為借口,于九月十八日派兵百余,將該村包圍,大肆燒殺,我無辜民眾慘遭屠殺者達二百零四人,房屋被燒三百余間。該村總共僅有一百余戶,因此虎口余生者,現(xiàn)尚逃避他方,不敢歸還。其屠殺之殘酷,當?shù)孛癖娧灾旋X。

這樣的報道經(jīng)常不忍卒讀,但不讀就無法知道什么叫滅絕人性。我們光是說出“寧武慘案”“崞陽慘案”“南懷化慘案”那一連串慘案的名字,就會脊背發(fā)涼。

英勇抗敵的消息也屢見報端。1941年9月24日,報紙的第三版就以《岢嵐、神池兩區(qū)長殉國》為題作了報道:

(岢嵐訊)岢嵐三區(qū)區(qū)長王增貞,于八月二十五日,帶領工作團若干人,于第三溝村休息之際,突被敵騎兵五十余人包圍,王區(qū)長即以步槍一支,掩護干部退卻,不幸胸部中彈受傷,被敵以刺刀殺死。行署已傳令岢嵐縣政府從優(yōu)撫恤其遺屬。

(神池訊)神池第二區(qū)區(qū)長管鎮(zhèn)南于上月八日,率部襲擊神池南關,英勇殉職,除呈請上級表揚撫恤,并舉行追悼大會。

因此,慶幸在這樣一個偏僻之地,有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這樣一位“大先生”,能夠為我們留下這些文字,也讓我們更清晰地觸摸到腳下這片土地上發(fā)生過些什么。

事實上,在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忻州很多地方已經(jīng)成為較為穩(wěn)固的根據(jù)地。河曲、偏關、保德、五寨的解放早于全國抗戰(zhàn)勝利,神池、靜樂、岢嵐、五臺、代縣、繁峙、寧武、原平、定襄、忻縣的解放早于新中國成立。

對于根據(jù)地而言,戰(zhàn)爭與和平交織,不會只是整天打仗,也包括對根據(jù)地的建設與治理。應該說,根據(jù)地的建設與治理同樣是忻州黨史上的精彩篇章。報紙上關于開荒種地、減租減息、夜校掃盲、文化演出、婦紡運動、表彰英雄等消息,為人們展現(xiàn)出一派生機勃勃、充滿希望的景象。

人是鐵,飯是鋼。在那個年代,開荒種地是能排到熱榜上的大事?!犊箲?zhàn)日報》上關于忻州開荒的消息換了一茬又一茬,隔上一段時間,還能以綜合報道的方式登上延安《解放日報》該報1945年6月21日第二版就刊登過《河曲保德大量勞動力到岢嵐山開地備荒》一文,內(nèi)容不長,全錄如下:

(新華社晉西北十九日電)河保一帶,過去經(jīng)常發(fā)生旱災,人民在長期與荒旱斗爭中,積蓄了防旱備荒的經(jīng)驗。據(jù)有經(jīng)驗的老農(nóng)說:防旱的首要方法是不管天下不下雨,竭盡一切方法生產(chǎn)。第一是開荒搶種,河保農(nóng)民為了防旱,特地到岢嵐山去開荒,因岢嵐山多灌木林,氣候較涼,下雨的機會也多,今年已有大量勞動力前往開地。第二,各種莊稼都要細心照顧,多鋤草,多除蟲,近水的地方,還要大批的種瓜,以備跌年成時食用。第三,為了保證收成不落空,一塊地里可種二種莊稼,如在棉花地里寄種瓜,看雨量及出苗情形決定去留。此外,有棗樹的地區(qū),要注意培植棗樹,將來可以棗糕炒面充饑。養(yǎng)羊的人家里多留母羊,羊奶也可維持生活。

那真的是一個勞動創(chuàng)造英雄的年代,報紙上經(jīng)??莿趧佑⑿鄣墓鈽s事跡,生產(chǎn)能手是成為勞動英雄的必備條件。1945年1月7日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第二版上,就刊登過寧武縣勞動英雄張初元帶領鄉(xiāng)親開展生產(chǎn)的報道:

(寧武訊)張初元村冬季生產(chǎn)蓬勃開展,并與冬學密切結(jié)合。以煤炭為中心,組織了七個小組,有六十八個人上窯,又組織了兩座合作油房、五個榨油小組、六個運輸隊、十六個婦紡小組。這些生產(chǎn)組織之間,經(jīng)常取得聯(lián)系與幫助,煤窯的炭賣給油房,油房可供給煤窯燈油,運輸隊給煤窯運炭,給油房往外運油,往回換鹽換棉花供給群眾,供給婦女紡織,使大家都能得到利益,人人有利可圖。跟著冬季生產(chǎn)的開展,又將生產(chǎn)組織轉(zhuǎn)入了冬學,由于冬學不但不耽誤冬季生產(chǎn),反而推動了冬季生產(chǎn),因而全村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群眾參與了冬學,在冬學中研究公糧條例,地雷的制造使用,紡織技術等,從冬學中提高了群眾的生產(chǎn)情緒,窯工們提出:“寧叫炭等人,不叫人等炭?!碧岣吡烁G工們的出炭數(shù)目,油房、婦紡亦相繼提出要提高生產(chǎn)量,全村四四七戶人家中已有一三四戶人家訂定了冬季生產(chǎn)計劃,每戶要拾糞二十擔、集柴六千斤,為了達到冬季生產(chǎn)五十萬元的目標,個人與個人、小組與小組之間發(fā)動了競賽。

窺一斑而知全豹。我想,不用再一一列舉,就能夠判斷出,這些紅色史料的價值非同一般。試想一下,如果沒有這些豐滿、鮮活的細節(jié)呈現(xiàn),世人對于那一段歷史是沒有深刻印記的,人們只能是在方志的宏觀敘述里、親歷者遙遠的追憶中,揣測過往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
其實,從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到《晉綏日報》,僅僅是翻閱一下,從忻州大地上發(fā)生的那些令人振奮的變化中,我也分明捕捉到,勝利的號角愈加嘹亮,勝利的步伐不可阻擋。

8

從延安到西柏坡

一條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路

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一行曾路經(jīng)

忻州7縣

留下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

西柏坡。源自網(wǎng)絡

從延安到西柏坡,標志著黨中央領導機關勝利完成了一次戰(zhàn)略性的偉大轉(zhuǎn)移。這一轉(zhuǎn)移,僅從居住的條件來看,是從土窯洞搬進了土磚房,身不離土,但顯然更加結(jié)實堅固,支撐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基礎也越筑越牢。

從窯洞搬進磚房,有兩個重要的過渡,一個是東渡黃河,一個是路居北方的四合院。如果說黃河永遠是那般滔滔不絕的表達,那么四合院則是靜靜地儲存記憶的容器。一動一靜,把這條“進京趕考”之路、走向勝利之路映襯得波瀾壯闊、意蘊悠長。

1948年春,毛主席率領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曾路經(jīng)忻州7個縣,并在岢嵐、神池、代縣、繁峙、五臺山5個地方居住過。如今,主席居住過的四合院早已辟成路居紀念館。那些紀念館,仿佛一個個巨大的磁鐵,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駐足停留,思索緬懷。

其實,早在1947年的4月中旬,劉少奇、朱德就率中央工委由延安出發(fā),途經(jīng)忻州的靜樂、寧武、原平、五臺,趕赴河北平山縣,為黨中央東遷選定西柏坡。深秋時節(jié),解放軍總參謀長葉劍英一行5人,則從西柏坡返晉綏邊區(qū)途中,路經(jīng)忻州的五臺、代縣、靜樂。在這往來之間,我想,忻州與西柏坡一定早已相識,甚至彼此相知,當走過這一季的春暖花開,兩個地方都迎來了更好的自己。

至此,有一個史實可以落筆,中央書記處“五大書記”毛澤東、朱德、劉少奇、周恩來、任弼時和開國十大元帥都曾踏上過忻州的土地。

五大書記雕像。源自網(wǎng)絡

無疑,忻州是走向勝利之路的重要節(jié)點毛主席從4月4日下午抵達岢嵐縣城,到4月12日下午離開五臺山,歷時八天七夜,不時停歇下來,與這里的人民、山水、土地展開對話。因而,這次行走是一次很認真的路經(jīng),一點也不潦草。正因為認真,那些路居館并不巍峨高大,卻能在人們心中高高矗立,成為黨史上一座座不朽的豐碑。

路居忻州,岢嵐是第一站,岢嵐這個頭開得好。一進路居館大門,穿過窯洞形的門洞,院子里就是毛主席的正面雕像,仿佛可以聽見他操著湖南口音說那句話:“岢嵐是個好地方?!?/span>如今,這句話已成了岢嵐最深情又硬核的廣告語。

岢嵐縣毛主席路居館。馮曉磊 攝

我到過岢嵐路居館,那是一個四合院,但與外界并不封閉,它的周圍與農(nóng)家樂小旅館在一起,與羊肉一條街在一起,與市井煙火在一起,與人民大眾在一起。在路居館里,我看到一塊豎立著的牌子,上寫六個大字:“我們是一家人”。是啊,在岢嵐人眼里,在忻州人眼里,在山西人眼里,毛主席可能從未真的離去,就像街坊鄰居一樣,就像一家人一樣。

從岢嵐到五寨,再到神池,五寨并未留宿,像兩句話之間的一個逗號。這個逗號,仿佛是歷史有意埋下的一個伏筆。直到十幾年后的1965年,當毛主席唯一一次為自己的老部下、留守蘇區(qū)英勇犧牲的五寨人趙寶成,親自作證,批示追認,把丟失30多年一直未被承認的烈士身份給找回來時,仿佛才劃上了句號。

神池縣毛主席路居紀念館。源自忻州黨史資料

路居神池時還有一個插曲,毛主席感冒了。這感冒多多少少有著提醒的意味,這既是料峭春寒對一位偉人輾轉(zhuǎn)奔波的提醒,也是晉西北遭受的自然災害映照到他內(nèi)心產(chǎn)生的憂慮。這種憂慮,走了一路,伴隨了一路,每到一地,他都要關切地詢問群眾的生活狀況,并要求當?shù)亍芭Πl(fā)展生產(chǎn),關心群眾生活,組織好生產(chǎn)自救”,就連在散步和攀談時也不忘強調(diào)解決好群眾的生產(chǎn)生活問題。

挺進代縣,登上雁門關,憑吊古戰(zhàn)場,從某種意義上說,算是與老朋友會面。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,代縣雁門關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,有人說,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燒起來,毛主席那深邃的目光就一直沒有離開過這里。毛主席愛吃辣椒是出了名的,雁門關下種出的辣椒也辣味十足,路居當晚,毛主席就讓廚房專門炒了一小盤紅干辣椒。

雁門關。馮曉磊 攝

我想,他在咀嚼這些辣椒時,一定也順便回味了雁門關三千年的壯闊歷史吧!一個偉人和一座名關,兩者惺惺相惜,氣味相投,早就神交已久。

在代縣,毛主席還吃到了滹沱河兩岸忻州人種出的稻米,還提出一個寫實又鼓舞人心的口號,就是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大米。如今這個心愿早已變成現(xiàn)實。住在代縣,毛主席仍不忘打磨自己的思想,他興沖沖地拿出不久前在興縣蔡家崖所作的《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》手稿,征求意見。這個《談話》也成為中國新聞史上著名的經(jīng)典文獻。

代縣毛主席路居紀念館。源自忻州黨史資料

路居繁峙是一個生動的插曲。如果不是一場大雪的到來,如果不是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,繁峙極有可能和五寨一樣,一路而過。也許在此與一場雪的相遇,是偉人兼詩人注定的緣分吧。在此12年前,他揮筆寫就的那首《沁園春·雪》早已傳遍大江南北,這一次他沒有寫詩,但親自為一個村莊改了名。這個叫“壩墻”的村子此后便有了一個更為響亮也更有詩意的名字“伯強”。

繁峙縣伯強村毛主席路居館。源自忻州黨史資料

如果說沁園春的雪是寫意的、浪漫的,那么伯強村的雪則是寫實的、工整的。毛主席在伯強村住了五天四夜,除了與村民聊天引出“人民大眾才是真正的佛爺”的光輝論斷外,伏案工作占了很大比重。在那幾天里,他批閱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封封緊急電報,又起草了發(fā)往全國各地的一封封重要電文,對全國戰(zhàn)局了然于胸,指揮若定。當前線傳來我軍攻克洛陽的喜訊時,他當即寫下《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》,提醒進城部隊要“禁止大吃大喝,注意節(jié)約”,“城市已經(jīng)屬于人民,一切應該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負責管理的精神為出發(fā)點”,雖然電報內(nèi)容講的是如何治理一個新生的城市,但其意義和價值早已成為治理全國新解放城市共同的圭臬。

五臺山。楊國軍 攝

終于望見了五臺山。五臺山是路居忻州的高潮部分,這個高潮高就高在,與五臺山緣分極深的毛主席,從精神的五臺山來到了現(xiàn)實的五臺山。在親臨五臺山之前,他在講話和文章里,就以贊嘆的口吻多次提及這座名山。

五臺山毛主席路居舊址。忻州日報資料圖

以他軍事家的眼光看,五臺山是戰(zhàn)斗之山。這座山和長白山、太行山、泰山、燕山、茅山等抗日根據(jù)地一樣,最能長期支持抗日游擊戰(zhàn)爭。

以他詩人的眼光看,五臺山是文藝之山。他在魯藝講話時就說過,大綱是全中國,小綱是五臺山,青年文藝工作者要研究五臺山。

以他革命家的眼光看,五臺山是英雄之山。他早就說過:“五臺山,前有魯智深,今有聶榮臻。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?!边@次來到五臺山,他頗有興致地打聽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和楊五郎出家五臺山的故事,我想他一定想起過五臺山僧人抗戰(zhàn)的故事吧。

以他教員的眼光看,五臺山是勝利之山。這從他贈別延安陜北公學畢業(yè)同學的講話中就可以看出來。他和盤托出五臺山的意義:“聶榮臻在五臺山創(chuàng)造了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大隊伍,我們要把這個例子告訴全國被占領或?qū)⒈徽碱I的區(qū)域的人民,使他們看到抗戰(zhàn)的辦法與出路?!比缃瘢麚]手指引勝利的豪言壯語,刻在了塔院寺方丈院,也就是五臺山路居館大門的照壁上:“從建立山西的五臺山,到建立全國的五臺山,爭取最后的勝利?!?/span>

五臺山毛主席路居館大門照壁。源自忻州黨史資料

五臺山,一座現(xiàn)實的山,諸多精神的山,因為一位偉人的到來而瞬間聚合,擁抱在一起,疊加在一起。當毛主席一行頂風冒雪,翻過海拔2800米高的鴻門巖,可以說,他們既翻越了現(xiàn)實的山,也翻越了精神的山。

今天回望歷史,毋庸置疑,忻州無論是作為晉察冀、晉綏兩大抗日根據(jù)地的中心腹地,還是作為八路軍創(chuàng)建敵后抗日根據(jù)地的發(fā)源地,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,都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革命根據(jù)地的代名詞。

百年風華,熠熠生輝,紅色已然成為中華民族最熱烈又鮮亮的底色。來到三晉大地,置身心靈之舟,總有聽不完的紅色故事,總有道不盡的紅色記憶,那些故事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,把記憶灌溉得如此清澈,把生命滋養(yǎng)得如此挺拔。

撫今追昔,幸甚至哉,我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你聽,因為這些故事,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,閃耀在我們的雙眸里,照亮我們前行的腳步,也必將放飛我們高遠的夢想。
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

關閉窗口

    主辦單位: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(wǎng)備案證編號:14083039 晉公網(wǎng)安備 14090202000008號

    律師提示:本網(wǎng)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,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協(xié)議授權,禁止下載使用,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
    地址: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:0350-3336505 電子郵箱:sxxzrbw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