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金章宗泰和三年(1203年),元好問嗣父元格調(diào)官中都等待吏部分配。許是因為任縣令職已久,品銜漸高,吏部允許他在缺員諸縣中選任。元格對元好問的教育特別重視,遂與親友故舊商議:孩子今年十四歲,應(yīng)該按照科舉考試的要求學習了,你們說我到哪個地方任職對孩子的科考最有利?大家認為:自北宋理學家程顥在山西晉城為官以來,當?shù)匕傩召|(zhì)樸正直,崇尚禮義,好學成風,人才輩出,為子求師那里最合適不過了。因此,元格赴任陵川縣令。
當時在陵川縣學執(zhí)教的是赫赫有名的郝天挺。他家祖上曾親承程顥教誨,傳教子孫,形成家學。叔父東軒先生,入京師太學,歸鄉(xiāng)后指授學者,門徒眾多,在人品、學問等方面對郝天挺影響極大。此老“讀書不為章句、諛學、宦學”,重視內(nèi)在品質(zhì)修養(yǎng)的培植,郝天挺的教育理念于此一脈相承,“其教人以治經(jīng)行己為本,蒞官治人次之,決科詩文則末也”,最終培育出元好問這一杰出人物。
元好問在《郝先生墓銘》中記錄了郝天挺的諄諄教誨,大致意思是說:今人為科舉而學,急功近利,把儒家經(jīng)典分解成考題演練,以致學生連原文的出處不知,斷句能力也沒有,這樣科舉即使考上,也不免成為平庸之人,然而讀書并非為了舞文弄墨、附庸風雅,當官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。郝天挺的這番話真是振聾發(fā)聵,至今仍有借鑒意義。本來教書育人應(yīng)以德才兼?zhèn)錇楸?,但在具體實施中卻往往重才技而輕品格,重功利而輕道義,導(dǎo)致修身踐行流于說教,違背國家教育立國的初衷。
郝天挺提倡根據(jù)學生興趣特長因材施教。金朝科舉輕經(jīng)史重律賦,講求四聲(平上去入)八韻(起承轉(zhuǎn)合四段每段兩韻),行文側(cè)重考察應(yīng)試者撰寫詔誥之類應(yīng)用文的才能??脊僖再x定取舍,反而對詩、策、論三門試卷不是很在意。所以當時考生對詩文等皆懵懂不知,待中舉為官后,又將以前的學業(yè)當作敲門磚拋在腦后,以至于“經(jīng)為通儒,文為名家”者寥寥無幾。郝天挺卓犖不群,有自己的育才理路,“惠后學類如此,不特于某然也”。元好問十六歲從陵川到太原參加府試時作《摸魚兒·雁丘》,詞序載“同行者多為賦詩,予亦有《雁丘詞》”,可見彼時陵川學子作詩的盛況,這也為元好問成長提供了難得的環(huán)境。
郝天挺曾送學生到中都參加禮部省試作詩,有“此行占取鰲頭穩(wěn),平地煙霄屬后生”之語,表現(xiàn)出他對學生科舉出仕的重視。元好問“十八,先府君教之民政”,他自十六歲參試至三十二歲中進士,前后歷經(jīng)八次,屢敗屢戰(zhàn)。幸運的是其父目光遠大,積極順應(yīng)郝天挺注重品格培養(yǎng)、夯實知識基礎(chǔ)、發(fā)揮興趣特長的教學理路,遂使他大有所成。元好問多次強調(diào)“士之有所立,必藉國家教養(yǎng)、父兄淵源、師友講習,三者備而后可”,流露出對恩師的感激之情。(狄寶心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