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王文君副社長相識已有好些年頭了。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初,我由寧武縣調到地區(qū)煤管局工作,他先我由保德縣一個鄉(xiāng)黨委副書記的崗位上考入忻州日報社。因我和報社的同志來往較多,自然也就早早結識了他。之后,陸續(xù)在《忻州日報》《山西日報》《人民日報》讀了很多他的文章,便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近20年來,文君一直從事和分管報社的行政、黨務工作,事務繁忙,但他手中的筆始終沒有停下,常擠時間參與新聞策劃和采寫報道,尤其喜歡查證、挖掘歷史人文典故。一沓沓、一摞摞資料存放在他的桌上。經過六年多時間的查閱、考證、推敲、琢磨,一套沉甸甸、裝幀精美的《話說忻州》由三晉出版社正式出版了。全書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11篇120多萬字。省政協(xié)副主席姜新文作序,著名書法家趙國柱題寫了書名,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1000多張照片,配在一頁頁文字中,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《話說忻州》全面系統(tǒng)地再現了忻州的山川河流、自然風光、名勝古跡、名門望族、名人故里、名詩名作,是一張宣傳忻州、認識忻州的精制名片,也是一部讀懂忻州、深研忻州的百科全書。
開篇之作《走進忻州》用濃重的筆墨對忻州市的概況及14個縣的縣名來歷,引經據典,作了深度論述,緊緊扣住了你的心弦。讓你看完一縣又一縣,翻了一頁又一頁,文辭活潑,清爽怡人,完全沒有讀志書苦澀無味的感覺。
寧武縣名的來歷,自然引起了我的格外關注。在這里作者沒有簡單照搬以往的一些“北魏時廣寧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……取廣寧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”的說法和版本,他寫道:“北魏并無廣寧、神武二郡治理此地?!睂幬渥鳛樾姓ㄖ谱钤绯霈F在唐代,《唐書·地理志》記載的寧武軍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?!顿Y治通鑒·唐紀六十九》僖宗乾符五年(878年):“李國昌欲父子并據兩鎮(zhèn),得大同制書,毀之,殺監(jiān)軍,不受代。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,進擊寧武及岢嵐軍”。這個寧武軍經胡三省考證在現寧武縣境內。以上說明,唐朝就有兩個寧武軍,一個在今河北,一個在今山西。這種稱謂更傾向于帶有政治含義。在仔細考證寧武的建制沿革后,作者大膽得出新的結論,“寧武”二字為“寧息武事”之意,表達的是厭惡戰(zhàn)爭、渴望和平的意思,是一個有政治寓意的地名。寧武真正作為一個地方的地名,是在元朝出現的,元立寧武屯,明先稱寧武關,后設寧武道,清雍正三年正式置府。
第六篇,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,詳述了忻州歷史上的名門望族、大院文化。這些名門望族給忻州大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,其歷史價值、文化價值、旅游價值遠不可估量。戰(zhàn)國李牧、兩漢班氏一一來到他的筆下。明代寧武的“進士之家”,在此之前從未獨立成文。原因是除“府志”寥寥幾筆,再找不到更多的文字記載。文君了解到這一情況后,跑陜西,下太原,到寧武,進寧化,查資料,訪老者,終于為一家四進士的潘家寫出了一篇啟迪后人的好文章。他寫道:“一個女人支撐的家庭,仕進功名如此集中,官位成就如此之高,就目前所知確是忻州市域史無前例第一家?!?/p>
也許是曾經與煤結緣的原因,退了這么多年,煤礦的發(fā)展、礦工的生活,仍然牽掛著我。讀到第九篇《詩詠忻州》,我驚奇地發(fā)現了一首專寫煤炭的詩《詠煤炭》:“鑿開混沌得烏金,藏蓄陽和意最深。爝火燃回春浩浩,洪爐照破夜沉沉。鼎彝元賴生成力,鐵石猶存死后心。但愿蒼生俱飽暖,不辭辛苦出山林。”這是明代名臣于謙的一首詠物詩。詩人借煤炭的燃燒來表達憂國憂民、甘愿為國為民出力獻身的思想?!耙悦禾咳朐?,在中國文人士大夫中可謂鳳毛麟角。于謙這首詩,實在算得上我們三晉古典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珍品。”吟誦之時,煤炭工人頭頂礦燈,身穿工作服,腰系自救器的身影浮現在我的腦海。
選詩容易,注釋難。文君選的幾十首詩詞,每首下面都有一段《背景與賞析》,介紹了詩人的基本情況、寫作背景和詩詞的主要內容。令人讀起來省時、省力,瑯瑯上口。
也許是對人文歷史的共同愛好,我們兩人常有一些交流,文君要出書的想法,很早就告訴了我。為了寫好這部作品,他查閱了《山海經》《水經注》《資治通鑒》《宋史》《遼史》《金史》《明史》《清實錄》等102部史書。書從何處來,時間哪里找,他的這份堅持讓人不得不佩服。他邊查書,邊走訪座談,真是下了不少苦功。我?guī)状螁査麜倪M展情況,他回答,要出就出一部精品。
果然,這是一部精品力作,對忻州的歷史傳承可謂貢獻巨大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