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《誰的青春不迷?!啡ツ昝媸?,今年起片名逐漸演繹為流行語。同事隨波逐流,偶有應用,筆者都一 一更正,并且告知勿向社會傳達錯誤信號。
辯證和分析可從兩個層面展開。之一是語言表達的準確性。此語與《少年維特之煩惱》中“哪個少男不鐘情,哪個少女不懷春”句式相同,都是用疑問加否定形式,作全稱肯定判斷,即每個人的青春都迷茫,每個少男都會鐘情,每個少女都會懷春。但歌德所謂正確。青少年由于荷爾蒙水平升高,生理、心理漸趨成熟,無不對異性好奇,對愛情憧憬。至此階段,是否所有人都不知所措,卻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。
至少庸常如筆者并非如此。高中、大學6年,年齡漸長,條件漸好,家里尚且客氣,自己也多了些自由和主張。小學至初中8年,家中經濟拮據,經常缺衣少食。弄不來吃喝,護不好身體,家長已經著急上火,羞愧難當,再不懂事,比如要吃喝穿戴,不聽話,比如作業(yè)不能按時完成,活干得拖拖拉拉,他們立刻就會轉移矛盾,遷怒于人,輕則責罵呵斥,重則拳打腳踢。為了少挨打罵,筆者總是不惜體力,搶著干活,不予把柄和口實。餓了沒吃的,知道叫喊也沒用,還可能引火燒身,就躲在一邊安靜看書學習,成績也因此好些。但饒是如此,家中依然不依不饒,考得好了,理所應當,發(fā)揮一般,馬上解釋原因,并被警告不得翹尾巴。父母沒什么文化,對成績要求卻不輸于任何書香門第。每次考試成績出來,回家第一句話是問考第幾,答第一,立刻又問比第二高多少,差距大了平安無事,差距小,非說個清紅皂白不可。筆者上大學前生活在農村,孤陋寡聞,甚少奢求,想法卻十分清晰,就是頑強生存下來,拼命考取高分。許多孩子居于城市,視野開闊,條件優(yōu)渥,打小就知道未來走向:考取北大、清華等重點大學,畢業(yè)后出國深造,成名成家同時,成己成人。他們何嘗有半點含糊和迷茫!故貌似時髦論斷犯了以偏概全錯誤。
之二是青春期的控制度。5月中旬回老家省親,母校陵川縣平城中學邀約做講座,旨在鼓勵即將與試高考的高三學生。臨近結束,有學生提問:快高考了,心中茫然,何去何從?聽講學生中考成績惟三四百分,晉城市和縣城學校挑走上千人,剩下的才歸及母校。有此背景,筆者先是大開玩笑:是為上北大還是上清華掙扎嗎?沒必要,現在實行平等志愿。高一、高二迷茫,甚至高三第一學期迷茫,也就算了,現在距大考未足一月,火燒眉毛,黑云壓城,再迷茫就不可饒恕了。猜想其問題實質是關于未來路徑選擇的,遂又認真予以講解。
青春期不知所措乃至背叛對立,肇因首在身體。人在極弱之時為什么少迷茫,比如總角之季、耄耋之年,原因無他,能量有限,顧及自己尚有問題,遑論其余。而青春階段,生理發(fā)育加快,比如身高飆升,體重暴增,心理空間擴大,比如發(fā)現異性,添加想法等,有能量也有能力思考更多。尤其最近十幾二十年來,吃喝漸成國人大事,青少年食物攝入也嚴重超量。吃喝多,能量大,有勁沒處使,有想法又處處受限,等于沒辦法,迷茫遂成為必然。所以治療辦法,要先從節(jié)食和鍛煉開始,能量夠維持生存、健康成長和讀書學習之用即可,多則無益。此外,還須有效引導和控制。通常,有正當營生且愿意為之孜孜以求、不懈奮斗者,就少此麻煩。比如家庭困頓,父母乏力,始終生活在社會底層。想翻身別無他途,只有讀書一道。孩子若能通曉其理,并且意志堅定,就不會空出時間想入非非,比如談戀愛、追名星,更不會在人生最好時段犯糊涂。
誰人青春在迷茫,誤卻正事負此生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